伊莉討論區

標題: Phalaenopsis aphrodite subsp. formosana 台灣白花蝴蝶蘭 [打印本頁]

作者: dream1123    時間: 2018-4-2 09:20 AM     標題: Phalaenopsis aphrodite subsp. formosana 台灣白花蝴蝶蘭

文章長分二段
Phalaenopsis aphrodite subsp. formosana 台灣白花蝴蝶蘭
一、前言
Phal.aphrodite subsp. formosana 台灣白花蝴蝶蘭,是艾芙洛蒂蝴蝶蘭的亞種,台灣習慣稱阿媽(阿嬤)或阿婆,大部份都叫阿嬤較多,其他白花蝴蝶蘭、白蝴蝶蘭等稱呼而較少叫,俗稱怎麼叫都沒闗係,但使用學名必須正確,一是符合國際的認定,二是對蘭花尊重,三是使自己瞭解正確學名。而台灣白花蝴蝶蘭為何阿嬤、阿婆等名稱混亂,主要在分類學上aphrodite 、amabilis 、formosana三個名稱常常混用,直到2001年學名才正式確定下來,另外Phal.aphrodite (艾芙洛蒂)蝴蝶蘭,有人用台灣白花蝴蘭來稱呼,這個中文名稱現在並不合適,所以有人用”菲律賓白花蝴蝶蘭”,用這個名字可以區分台灣產區。下面介紹這段歷史。

二、 阿嬤稱呼的由來:
台灣白花蝴蝶蘭的稱呼較少人使用,反而最多人使用俗稱是台灣阿嬤或阿婆,但阿嬤較多人使用,阿嬤是由字由amabilis的ama的發音阿嬤,主要是在1908年奧克斯埃姆斯(Oakes Ames)將Phal.aphrodite艾芙洛蒂蝴蝶蘭更改為Phal.amabilis var. aphrodite,在2011年由Govaerts導正,但大家己習慣使用阿嬤(amabilis),而Phal.aphrodite是最初的台灣白花蝴蝶蘭使用的學名,二是在1921年日本人島津氏認為台灣原生的Phal. aphordite是Phal.amabilis的變種,而它產地是台灣(福爾摩莎),所以將它命名為Phal.amabilis var.formosa,這個命名是裸名,並不被國際所承認,但在園藝上大家喜歡用這個名字,名字中有阿嬤又有台灣名字,所以這個英文名字在園藝上廣為流傳,中文上的俗稱台灣阿嬤,名字具有親和性又貼近人民,當時蘭園和養蘭者都喜歡用這個名字。

三、 台灣阿嬤風華
日治時期就有人種植山採台灣阿嬤蝴蝶蘭,當時種植和採集的數量不多,直到1952、1953年(民41~42年)由士林園藝試驗所送去美國參展,連續二屆在美國加州國際蘭展得到金像獎(Golden Oscar),此株又在1956年(民45)參加法國楠特(Nantes)第三屆國際花卉大展,在眾花卉中,出類拔粹獲得金質獎(Grand Prix),從此聲名大躁,此株參展時花朵數達到300多朵,實在令人驚嘆,民國42年中華郵政以台灣阿嬤蝴蝶蘭印成郵票發行,民國50-70年發行舊版新台幣一元背面就是台灣阿嬤蝴蝶蘭,在享有名聲同時也為它帶來浩劫,因為在當時國內外蘭園和蘭友爭相收藏和種植,始得台灣阿嬤身價水漲船高。在利益驅使下,引發國內爭相入山採集販售,而在出名後,山採的台灣阿嬤蝴蝶蘭身價增漲30~40倍之多,因此台灣阿嬤數量銳減,又加上環境破壞,到現在要找一株真正野生台灣阿嬤蝴蝶蘭,相當困難。

在1990年台糖公司以台灣阿嬤和人工雜交種白花二百多株,參予日本名古屋國際蘭展獲得蝴蝶蘭類獲得最高獎之銅牌獎。在1994年又在東京蘭展獲得銅牌大獎。使得台灣阿嬤蝴蝶蘭風潮再起,但當時野山台灣阿嬤蝴蝶蘭已經難再尋其蹤跡,台糖為使台灣阿嬤蝴蝶蘭巿場化,人工選育4倍體品種,選出花型圓整飽滿質地優4倍體園藝個體,大量分生組織,在2000年以超級阿嬤蝴蝶蘭 (super amabilis),在日本造成巿場風潮,使得台灣阿嬤白花蝴蝶蘭在日本巿場佔有一席之地。現在在巿場看到花形圓整質地厚的台灣阿嬤蝴蝶蘭,大多是台糖園藝種流傳下來較多,少數蘭園自行交配選育

現在台灣阿嬤,還是許多蘭友喜愛品種,但由於過度開採,數量稀少,蘭園常以菲律白花蝴蝶蘭或者與台灣混種,冒充純種台灣阿嬤,導致巿場真假難辨,使得品種混亂,購買者常買混種或假冒而不自知,現在號稱純種台灣阿嬤,常使得人懷疑。

四、台灣白花蝴蝶蘭分類史
台灣白花蝴蝶蘭最早是在1879年在台灣蘭嶼被發現,當時並沒有對此蝴蝶蘭正式發表文章,
1892年愛爾蘭籍植物學者亨利.奧古斯丁 (Augustine Henry)到台灣打狗(高雄舊名)擔任海關醫宮,同時在南台灣進行植物採集,台灣白花蝴蝶蘭是在這期間的恆春半島採得,他將採得植物標本1萬5千多份,主要送往英國邱園(英國皇家植物園),由當時標本館館長羅伯特·阿倫·羅爾夫(Robert Allen Rolfe)鑑定,羅爾夫將其歸為與菲律賓白花蝴蝶蘭(Phal. aphordite)同種,享利於1896將其編入福爾摩沙植物名錄(List Pl. Formos),這是台灣白花蝴蝶蘭最早正式文獻紀錄。日本學者矢野勢吉郎(S. Yano)也在1896~1897年間在蘭嶼採得白花蝴蝶蘭,但並未發表相關文章。

1908年美國植物學家奧克斯埃姆斯(Oakes Ames),提出Phal.aphrodite(菲律賓白花蝴蝶蘭),應是南洋白花蝴蝶蘭的變種,將其學名更改為”Phalaenopsis amabilis var. aphrodite”並將其寫入在”蘭科植物” (Orchidaceae)一書中,台灣人編寫台灣植物誌二版也是採用此一學名,但在2011年Govaerts將其判定為Phal.aphrodite的同物異名。正式學名又改為Phal.aphrodite。

1921年日本學者島津氏(Shimadzu)將台灣白花蝴蝶蘭列為Phal.amabilis的變種,命名為Phalaenopsis amabilis var. formosana但並未發表於正式學術文章,所以此學名,為裸名,不是正式學名。

1941日人三羽氏(Miwa)(暫譯),將台灣原生地台灣白花蝴蝶蘭命名為Phalaenopsis formosana和Phalaenopsis babuyana二個名字,並寫入園藝實踐(Pract. Hort.),formosana和babuyana二個名字是代表台灣不同棲息地,後在1988~2013年由吳征鎰(CY Wu)、彼得·雷文(PH Raven)&洪德元(DY Hong)所編寫英文版中國植物志(Flora of China)將上述二個學名,列為Phal.aphrodite的同物異名。

2001年美國植物學者克里斯滕森(E.A. Christenson)認為Phal.aphrodite台灣和菲律賓產其實有所差異,將其列為底下一亞種,命名為Phalaenopsis aphrodite subsp. formosan將其紀錄於蝴蝶蘭專論中(Phalaenopsis Monograph)。其中subsp.是分類學上亞種的名詞。
由於台灣原生白花蝴蝶蘭用福爾摩莎亞種來表示(subsp. Formosan),菲律賓產的就自動分類為另一亞種,以資區分,學名為Phal.aphrodite subsp. aphrodite。

克里斯滕森(E.A. Christenson)是蘭科專家,其對蝴蝶蘭有很深研究,其所著蝴蝶蘭專論( Phalaenopsis: A Monograph)是瞭解蝴蝶蘭重要參考書籍,而研究蝴蝶蘭另一本有蝴蝶蘭聖經之稱的《GENUS PHALAENOPSIS》是由Dr. Herman R. Sweet於1980年所寫,《蘭花文摘》雜誌出版,是研究蝴蝶蘭重要參考書籍,不過此書應該絶版,巿面上不好找。中文書有莊畫婷和蔡奇助著的《搖曳生姿:蝴蝶蘭》,和董新堂編著蝴蝶蘭專集等都是不錯參考書。

台灣白花蝴蝶蘭自2001年克里斯滕森(E.A. Christenson)正式命名為Phal.aphrodite subsp. formosan後,獲得其他植物學家認同,也正式列入國際植物清單(WCSP)中,台灣學者也認同此一分類,採用這一學名。只是在蘭園和蘭友間,常不知正確學名,在書寫時常Phal.aphrodite和Phal.amabilis搞混,既然有正式學名,應採用正式學名Phal.aphrodite subsp. formosan。至於是不是純種台灣白花蝴蝶蘭,不是專家很難辨認。至於販售者所號稱純正台灣白花蝴蝶蘭,在於賣家良心,蘭友很難辨認。
圖一:2014年台南國際蘭展C組分組冠軍,Phal. amabilis “C.A”,蘭展資訊用台灣阿嬤,此花學名有待查証。
圖二:台糖台灣阿嬤
圖三:Phal.aphrodite(1)
圖四:Phal. aphrodite 'Sateen Sheets'
圖五:Phal. aphrodite var. formosana
[attach]122838898[/attach]
[attach]122838905[/attach]
[attach]122838906[/attach]
[attach]122838907[/attach]
[attach]122838908[/attach]


作者: dream1123    時間: 2018-4-2 09:23 AM

最後一段

四、台灣白花蝴蝶蘭大事記
1.1879年在蘭嶼被發現,為最早採集紀錄。
2. 1896年植物學者亨利(Augustine Henry)將台灣白花蝴蝶蘭歸於Phal.aphrodite 記錄於福爾摩沙植物
名錄,為最早文獻紀錄。
3. 1908年美國植物學家奧克斯埃姆斯(Oakes Ames),將Phal.aphrodite分類改為Phalaenopsis amabilis
var. aphrodite。將其寫入在”蘭科植物”(Orchidaceae)。
4.1921年島津氏將台灣白花蝴蝶蘭命名為Phalaenopsis amabilis var. formosana。但此命名為裸名,為
無效命名。
5.1941年Miwa氏將其命名為Phalaenopsis formosana和Phalaenopsis babuyana後被判定為同物異
名。
6.1952~1956年多次獲得國際大獎。
7.1961年(民50)台灣發行一元新台幣背面用台灣白花蝴蝶蘭為圖案。此幣1981年(民70)廢止>
8.1990年台糖用台灣白花蝴蝶蘭參予日本名古屋國際蘭展,獲大獎。
9.1994年台糖台灣白花蝴蝶蘭又在東京蘭展獲得大獎。
10.2000年台糖園藝栽培種台灣白花蝴蝶蘭,以超級阿嬤蝴蝶蘭 (super amabilis)名稱,風靡日本。
11. 2001年美國植物學者克里斯滕森(E.A. Christenson) 將台灣白花蝴蝶蘭列為Phal.aphrodite的亞
種,學名為Phal.aphrodite subsp. formosan。

五、台灣白花蝴蝶蘭的演化差異
台灣白花蝴蝶蘭是從菲律賓遷徙到南台灣後,因環境氣候等因素,不再向北遷徙,所以南台灣為Phal.aphrodite的北限,它不是台灣的原生種,台灣跟菲律賓隔著一個巴士海峽,是個天然的地理隔離,讓台灣白花蝴蝶蘭產生變異,繁衍出與菲律賓產的不同蘭株型態,但它只是與菲律賓白花蝴蝶蘭有些微差異,這在國內外學者都有提出分析說明。

台灣學者楊漢欽先生在1987年”臺灣之寶”專文中和1977年林讚標先生所著蘭科植物2,都發現Phal.aphrodite台灣產的和菲律賓產的在植株和唇瓣都有稍微差異,台灣白花蝴蝶蘭瘤狀體介於Phal.aphrodite和Phal.amabilis之間。陸續都有台灣學者提出與菲律賓產白花蝴蝶蘭有所差異。
嘉義大學農學研究所曾於屏東滿州、台東大武及台東安朔溪上海拔400~500公尺處榕樹老幹上採到台灣白花蝴蝶蘭,利用分生生物技術,進行與原生菲律賓之Phal.amabilis及Phal.aphrodit鑑定植物基因型之遺傳變異結果;臺灣白花蝴蝶蘭有別於菲律賓產的Phal.amabilis及Phal.aphrodite蝴蝶蘭物種。
2003年蔡奇助先生利用基因組分子證據的研究顯示,台灣產的白花蝴蝶蘭為菲律賓白花蝴蝶蘭的分支。還有其他學者都有做過此研究,証明台灣白花蝴蝶蘭已經從菲律賓白花蝴蝶蘭演化出不同生物遺傳因子。
國外在1980年由Dr. Herman R. Sweet所著《GENUS PHALAENOPSIS》書中,詳述說明Phal. aphrodite之分布為菲律賓呂宋島以北,包括 台灣的恆春半島及蘭嶼;而Phal. amabilis的產區自菲律賓南部以南至澳洲北部的昆士 蘭,其花朵主要差異在於唇瓣「中裂片形狀」及「瘤狀體」Phal.amabilis的唇瓣中裂月形狀為長方形,瘤狀體為盾形,而Phal. aphrodite唇瓣中裂 片為三角形,瘤狀體為指狀突起。
在2001年美國植物學者克里斯滕森(E.A. Christenson)在其所著Phalaenopsis: A Monograph書詳細比較台灣產的和菲律賓產的Phal. aphrodite,發現在葉背顏色和花梗顏色和唇瓣等性狀有所差異,將台灣產列為Phal. aphrodite的亞種,命名為Phal.aphrodite subsp. formosan,此學名後被其他學者認同,這也是目前台灣白花蝴蝶蘭學名。

雖然台灣產的和菲律賓產白花蝴蝶蘭(Phal. aphrodite)都是同種,但台灣蘭友喜歡追求本土台灣產的,這大概讓本土的一種喜愛,我曾問過一位很喜愛台灣阿媽資深蘭友,為何台灣和菲律產的同種,為何台灣白花蝴蝶蘭較出名,蘭友告訴我,因為台灣白花蝴蝶蘭花梗易分叉,花朵數多,它曾有過開出300多朵花紀錄,有如花瀑般壯觀美麗,在數大就是美下,開這麼多花,當然是讓人喜愛。台灣白花蝴蝶蘭花梗易分叉,花朵數多,這是菲律賓白花蝴蝶蘭所沒有優點,也二者差異之一。

P.S.:依蔡奇助(2003年) 利用基因組分子證據的研究顯示 Phal. amabilis 類群的起源類群為 Phal. aphrodite。Phal. aphrodite 向北有一分支推 進至台灣南部即為 Phal. aphrodite subsp. formosana;另有兩個途徑向南推演,一是經由菲律賓巴拉望 (Palawan),演化出 Phal. amabilis,再向婆羅州及蘇門達臘推進;另一則經由菲律賓民答那峨 (Mindanao), 演化出 Phal. sanderiana,再往新幾內亞、蘇拉威西與北澳推進。

六、台灣白花蝴蝶蘭介紹:
台灣白花蝴蝶蘭棲息地在台灣東部海岸山脈到恆春半島與蘭嶼島區域,主要生長分佈在海拔300~1200公尺左右熱帶和亞熱帶濶葉樹林中,植株性耐寒耐旱,著生於陽光無法直射的枝幹和岩石上,喜棲地有高溫潮濕和通風的原始環境。
它莖短,單莖葉鞘包圍,常有3~4片葉子互生或者更多,葉肉質,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顏色翠綠到深綠,長約10~20公分,寬度約5~10公分,根長而旺盛,花梗側生於莖的基部,長30~60公分,易分叉彎曲, 花苞呈卵狀三角形,花徑約5~8公分,花白色純淨,側萼片歪卵形,唇瓣三裂,中裂片似菱形,前端有二條長捲鬚,唇瓣基部中間有肉突,有黃色塊,紅色條紋。每年11月抽花梗,12月開始可看到開花,2~3月為高峰,花壽長。

近年來林務局,在台東、墾丁、蘭嶼都有進行復育台灣白花蝴蝶蘭,有些地方甚至繁衍到第三代以上,它正緩慢在恢復族群,只要大家不爛採,以後在森林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的花朵在空中搖曳。
而我們所謂山採大武阿嬤,其實並不是採自大武,大武是南廻公路中間一個休息站,原住民在附近山區採集的,和買家會到大武買賣,大武是一個蘭花買賣集散中心,但買家喜歡在此買用大武阿嬤來稱呼。
雖然台灣白花蝴蝶蘭已經用亞種來區分,在桑德氏登錄冊中也承認此一亞種,但有趣是,截至目前,用Phal.aphrodite subsp. formosan為親本登錄截至目前沒有,只有將Phal. Taida Snow和Phal. Yoshino的原親本更正為Phal.aphrodite subsp. formosan。
此篇到此結束,有關台灣白花蝴蝶蘭(台灣阿嬤)的文章很多,但在學名記述上,常有錯誤,這可能引用早期資料闗係,或者在以訛傳訛下關係,許多資料在網路都可搜尋得到,只要多花一點時間,可以找到正確學名,不要被文章搞亂。

P.S.:在分類學上依「國際植物命名法規」,植物界共分22級,由高至低依次為門、亞門、綱、亞綱、目、亞目、科、亞科、族、亞族、屬、亞屬、節、亞節、系、亞系、種、亞種、變種、亞變種、品種、亞品種。
看分類上用的那個級數,代表其位階,位階越高,分類群越大,位階越小,分類群越小。

圖一:Phal. aphrodite ssp. formosana 'Hero-2' (Stanley Chao提供)(1)
圖二:Phal.aphrodite subsp. formosan(2)
圖三:Phal. Memoria Laela( aphrodite × violacea)
圖四:Phal.aphrodite
圖五:Phalaenopsis aphrodite subsp formosana 'Da Wu Mountain'
[attach]122838911[/attach]
[attach]122838912[/attach]
[attach]122838913[/attach]
[attach]122838914[/attach]
[attach]122838915[/attach]
作者: pizzgo    時間: 2018-7-10 11:12 PM

呵呵,這個偶也種過,真的漂亮,但不幸種不到三年就死了!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web.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